留给母校一份美好回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7-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杨晨光

  火红的凤凰花瓣洒满7月的校园,在这个毕业时节,高校的毕业生们以各种方式文明离校,他们留给母校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答卷。

  文明离校

  让校园保持干净整洁

  扫地、擦桌椅、清洗水池,清理宿舍卫生是湘潭大学2009届毕业生秦茹离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6月25日凌晨,她告别学校坐上返乡的列车。“在这里生活学习了4年,在离开宿舍关上门的一刹那,我希望看到的是整洁干净的房间,就如同我4年前来到这里一样。”秦茹用这样的方式告别校园。

  曾几何时,每到毕业时节,少数毕业生每日狂喝滥饮,深夜喧嚣叫嚷,宿舍周边遍地是垃圾和被砸坏的桌椅,其状惨不忍睹,也为自己贴上了“不文明”的标签。当下一届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时,他们极有可能在自己毕业时将其“复制”下去。

  然而,近年来,7月的校园,却显得格外安静和整洁。记者近日就“大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离开学校”这一问题,在校园里随机采访了数十位毕业生,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应该“给母校留一个好的印象”、“给学弟学妹做好的榜样”。

  记者在一些学校看到,一群群拍毕业照的学生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但是很少有人会跑到教学楼里面去拍。“现在正值期末考试,教室里还有很多在复习备考的师弟师妹,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就不到教学楼里面拍照了。”一名学生这样告诉记者。南京大学研二学生范珊珊说:“校园生活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应该平静、幸福地离开。”

  “在毕业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年轻人有过激的行为可以理解,学校要做的是设计开发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正面引导和教育他们。”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张晓京说,“人大从2007年开始举行‘毕业周’系列活动,通过‘毕业宣誓’、‘毕业生博客大赛’、‘毕业生之星评选’等内涵丰富、新颖活泼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使毕业生的情绪有了充分表达的渠道,不文明的行为越来越少。”

  留下感恩

  发起捐款活动制作纪念网页

  “4年来,我们曾在母校这棵大树上吸吮知识的雨露,结下的是铭刻在心的母校情结。今天,我们发起校友年度捐款活动,以自愿和参与为原则。虽然每个人捐的钱不多,但捐出的是我们的心意,是我们对母校的牵挂和思念。”这是天津大学建工学院2009届毕业生日前发起的一份校友年度捐款活动的倡议。

  倡议主要发起人、天大2009届毕业生黄东旭说:“校内很多毕业生拍照留念必不可少的标志物,都是校友捐赠建成的。我本人也获得过校友捐款设立的奖学金,在学习上备受鼓舞,觉得自己应该为母校做点事情。”

  在天大校长龚克眼中,这一份小小的倡议书,凝聚着毕业生对母校的一份深情厚谊。“校友年度捐款活动,实际上是在提倡感恩的文化氛围。”龚克说,“受教育者得到大学的熏陶和培育,自然会对母校怀有感恩之情。这样一个活动,表达了一种认同,如果能够持续不断,连接一届届校友的话,它将成为维系广大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体现一所大学的凝聚力。”

  毕业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感恩母校之情。连日来,在吉林大学校内影响最大的学生论坛“牡丹园”上,一个名为“《牡丹别苑》2009年电子杂志毕业特刊”的网络文件被放在了首页,已有上千名学生点击和下载了这个文件。“别了我的吉大”、“毕业了,笑着说再见”等一个个直抒胸臆的板块,包括近百个毕业生所写的文章和几十张毕业合影,是对大学生活的留恋,更多的是对母校的祝福。

  “我们几个毕业生花了一周多时间把它做出来,这是留给学校一份最好的纪念。”吉大化学学院应届毕业生童丁毅说:“便于珍藏,也容易传播,能让更多毕业生参与其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留下责任

  “学校发展和我们息息相关”

  6月25日,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应届毕业生刘强从学校领导手中接过一份特殊的聘书,他和另外197名北交大2009届毕业生一起成为学校首批校友联络员。毕业后,他们将每月定期和学校联系,向毕业生传达母校信息,加强学校和校友之间的沟通。“拿到这份聘书,我觉得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刘强说,“虽然要付出更多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能够架起母校和毕业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我很激动。”

  北交大土建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徐春玲告诉记者,学院有11个研究生成为校友联络员,他们大多是主动承担这一工作的。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聘任大会,在这种氛围下,更能够推动毕业生形成为学校建设出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吉林大学校长展涛在2009届毕业生典礼上激情四射地说:“今天,又有一万多名青春激扬的吉大学子即将告别母校,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会把我们的牵挂带到那里,把吉大的力量和影响传递到那里,把学校的视野与自豪延伸到那里。”

  校长的话让吉大文学院学生高楠激动不已。他不由得想起十几天前参加的展涛校长与毕业生代表的座谈会。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研究生培养、文体设施建设、校医院改革……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建议表达了毕业生对母校发展的一份期待。“那一刻,我感觉到我和学校融为一体,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油然而生,母校的发展永远和我们息息相关。”高楠感慨道。

  吉林大学学生工作部思想教育科教师闫秋实说:“毕业之际,毕业生在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也留下了当代学生的责任、文明和对祖国、母校的美好祝愿,这将成为一种榜样、一种力量,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不断前行。”